【弘扬教育家精神】李华天:在0与1的旷野上 求证科教报国最优解

教育家的身影,是穿透时代的精神灯塔;三尺讲台的故事,是滋养心灵的永恒诗篇。我们怀着敬意叩响历史之门,寻访老教育家的生命印记。这些泛黄教案里凝结的智慧和白发皱纹中镌刻的坚守,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注脚,更构筑起东北大学育人兴邦的精神谱系。他们以不同姿态共同诠释着:对育人使命的虔诚,对真理追求的炽热,对后辈成长的托举。
这些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星河。当我们凝视这些教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看见的不仅是过往的荣光,更能照见肩上的担当和未来的希望。愿教育家精神系列报道成为薪火相传的驿站,让这种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在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信息学馆的广场上,一座青铜半身像肃然矗立,铜像中的学者目光深邃,眉宇间凝着坚毅与热忱。这座以李华天教授任教时期工作照为蓝本创作的雕像,不仅是校园的一处人文景观,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2023年9月15日,东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这位中国计算机学科先驱的铜像正式揭幕,与同日揭牌的“华天楼”共同诉说着一段科教报国的故事。
以笔为剑,以知识为甲,少年负笈千里,只为科技救国。1922年,李华天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他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向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求学之路。1939年,17岁的李华天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被誉为大师摇篮的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与众多杰出学者同窗共读,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李华天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更锤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他深知,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唯有通过科学和技术,才能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于是,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为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报效国家的热忱,李华天凭借卓越的成绩获得了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踏上了远赴重洋的求学之旅。当他站在即将离开祖国的土地上,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故乡的不舍。在那一刻,他暗暗许下誓言:学业不成,誓不回国!这份决心成为了他异国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动力。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华天以超乎寻常的勤奋和毅力,迅速吸收了众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有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
1949年,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新中国即将成立!这一条消息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李华天的心田。当时的李华天已经考取了斯坦福大学博士,与钱学森、杨嘉墀等科学家同期在美国学习工作。“这里生活条件虽好,但祖国更需要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优渥的环境,决定立即返回祖国。
归国的道路并不平坦,美国、香港、天津、北京,这一路上几经辗转,历时1个多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他的归来,不仅为新中国增添了一份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成为了解放后第二批回国的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当闻知刚成立的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急需教员时,从小生长于南方的李华天二话没说,携妻子从此扎根在了东北。1952年,国家教委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李华天来到了沈阳的东北工学院。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职业生涯,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第一块硅晶片还在实验室闪烁微光时,李华天的目光已越过时代地平线,投向计算机浪潮的深蓝。李华天发现,国内在自动化、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几近空白,远远落后于国外,传统手工、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仍在各大厂矿都会存在。为了尽快把他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的技术传播、应用在国内,他的研究方向开始侧重于自动化电子技术领域。
在国外学习期间,他敏锐地感觉到未来社会将是电子计算机的时代。他率先带领教研室人员大胆地开始了模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进程。然而,计算机刚刚问世,相关的技术资料非常少,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定型的线路,面对一堆支离破碎的技术资料,他和团队夜以继日地探求着、思索着。1958年,在历经不知多少个日夜的打磨后,这个占地40平方米,含1700多个电子管,4300多个半导体二极管,1万个接触点、5万个焊接点、1万个阻容的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李华天的带领下诞生了,他们仅用国外五分之一的成本,造就了被苏联著名计算机专家卡冈称之为“中国最好的模拟机”。这台计算机的研制,对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启蒙、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5年,国家投资武汉钢厂,从国外引进了四套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工厂设备。由于是首次引进全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冶金部在全国抽调出包括李华天在内的许多专家组成技术工作组前往武汉,帮助调试、安装,搞技术培养和训练。在武汉钢厂的现场工作中,李华天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迅速发现了计算机应用在工业生产里的巨大潜力。他深刻认识到,软件和网络不仅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石,更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一发现为他后续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李华天有机会前往美国进行考察。这次考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他敏锐地意识到“局部地区网络”将是未来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一方向既符合当时的实际的需求,又具备广阔的发展前途。东北大学率先在全国进行了这一个方面的研究,李华天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埋下头、肯钻研、勤思考是李华天一贯秉持的宝贵品质,他时常一头钻进图书馆,一坐就是半天,以便及时查阅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技术、学术资料。在研究计算机局域网的过程中,李华天展现出了他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的态度。英文资料上有一个对环路网很关键的名词“TOKEN”在字典上是“标志”的意思,很多人图省事就叫它“标志环”。但李华天却没有放过这个小问题,他认为“标志环”的译法太牵强,不能用来恰当地形容网络联结关系。考虑很久后,他猛然想起《红楼梦》中有一回题为“贾母三宣牙牌令”,其中“牙牌”者,象牙令牌也,古时饮酒有一种游戏,击鼓传令,鼓停时,持令牌者出列认罚。这不正类似于网络依次传送的响应方式吗?何不就叫“令牌环”?在全国第一次关于局域网的讨论会上,他的这一提法立即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许。后来,全国大多数都采用了这种译法。
1980年,第一次提出综合办公自动化的概念;1981年,创建国家第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点;1983年,引领创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局部网络系统……从理论破冰到应用落地,这位科技先驱在改革开放初期最贫瘠的土壤里,播下了计算机网络的种子,时至今日历经岁月淬炼的科技星火,终以燎原之势照亮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壮阔征程。
李华天不仅是研究者,也是教育家。童年时代家乡尊师重道的淳朴民风,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教师职业的敬仰;西南联大求学期间,诸多名家大师在战火中坚守讲台的风骨,让他亲历了教育者的精神力量;而“教育救国”理念与归国后“科技报国”的时代使命交融,最终铸就了他毕生的教育理想。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践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念,将育人视为“天下最大的快乐”。
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李华天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跨世纪人才不单是指那些既懂得技术又通管理的综合人才,从普遍意义上讲,也包括为数众多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所以教师要倡导建立一支学术梯队,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把那些拔尖的人才培养成为有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把那些勤于科研钻研的年轻人培养成专业水平既高又精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为了集中精力从事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工作,李华天教授辞去了东北工学院副院长的职务,如同他所言:“目前更需要我的是我的学生和我国亟待发展的计算机事业,我觉得如果不担任行政职务,更能够集中精力,可以带出更多更好的研究生……”。
同是在那一年,62岁身心俱佳的李华天将一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项目的重点任务交给年仅29岁的博士研究生刘积仁负责。这份沉甸甸的嘱托绝非“卸担子”,而是饱含了对自己得意门生“能啃硬骨头”的精准判断和充分信任,更包含着“接力赛不能断代”的朴素信念。在中国计算机学科急需新锐力量的转型期,他主动构建了“老中青”协同攻关的科研梯队。
刘积仁果然不负师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和东北大学当年最年轻的教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中心,推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真正创造出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献智尽力。每当他回忆起自己创业的历程中恩师的关心、鼓励、信任与支持,都不禁感慨万千:“这样的导师,人的一生只能遇到一次,但他所给予你的却终生受用无穷……”。
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东软教育董事长刘积仁
“作学问一定要切合实际,华而不实、毫无实际价值的东西最好少做、不做。”这样的叮嘱时常响彻在李华天学生的耳畔。不仅是刘积仁,能够遇到一个将自己的全部真诚与本领都融注给自己的学生,并给每个人创造足够的空间,发掘他们的潜力,放手让他们充分施展各自的才能的导师,是所有为学生者的幸运。正因如此,几十年来,他桃李满天下,而他的学生中优秀者不乏其人,很多都已成为行业的专家和杰出的带头人。几十年间的默默耕耘,李华天教授就像百花园中肥沃的泥土,哺育着尽染春色的姹紫嫣红。
晚年时期的李华天依然保持着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2004年,李华天教授捐赠自己多年的积蓄设立了东软教育最高奖学金——“华天奖学金”。“年轻人应该富有创造性,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强大。”在首届华天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李华天虽然正在上海接受专业的治疗,但仍十分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李华天还时刻关注着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热情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交流,为推动我们国家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贡献余热。
回顾李华天的一生,他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怀抱“科教报国”之志归国,在东北大学的讲台上辛勤耕耘;他是中国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创建了国内最早的计算机应用博士点,更以“甘为人梯”的胸襟,托举起刘积仁等一批领军人才,孵化出中国首家上市软件公司东软集团。而今,李华天铜像基座上的铭文与校园里匆匆走过的学子身影交叠,仿佛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化作无声的传承,在一代代人的步履中愈发清晰。
李华天教授1922年生于江苏省松江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48年,获科学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怀着科教报国之心返回祖国。1950年,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代理系主任。1952年以后,历任东北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主任、副院长。1962年,加入中国。
他曾任我国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二、三届计算机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及电子工程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担任辽宁省电子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并担任国际自控联(IFAC)计算机技术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